Home 正向心理學 從「這個就好」到「只有這個」,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?

從「這個就好」到「只有這個」,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?

by Rong

最近看了這本~講的是行銷,呼應資訊氾濫的時代下消費者的需求。

但個人也是自己生活的經營、供應者,因此這本書談的三個架構,也滿呼應在個人如何經營生活、如何分配心力的!!

這本書在講甚麼?

這本書整理三個框架,分別是~

「這個就好」
抓住核心”無法妥協”的點,提供合適的解決方案

「這個很好」
呼應嚮往的生活,對新生活型態提案

「只有這個」
不只滿足需求,還能參與其中

做決定很麻煩~人生沒辦法所有事都覺察、比較,然後選擇...

一天當中,有很多事情是習慣,起床後刷牙,然後習慣的早餐店、習慣的套餐。有想過天天都要思考,要從哪顆牙齒開始刷?要不要換一家早餐店,說不定對街的有優惠喔?換個口味如何?甚至出門時候,要先跨哪隻腳?左轉的路口,今天右轉270度如何?平衡一下嘛!!

…這樣很累…

有很多的決定,我們會先選擇好,形成自動化的習慣。雖然自動化的思考常常造成很多問題,但在很多地方也是不需要天天檢視。所以,在生活、甚至人生中,那些可以妥協??那些需要挑選??而那些需要經營呢??

懶得做決定,但不可妥協之處是什麼??

在「這個就好」的框架裡面,回應的是那些不是很重要的需求,需要被滿足…但不需要也不想要花太多時間。所以在這部分,最重要、最需要把握住的就是不可妥協之處。

在生活中或生命中,有哪些不想花時間的需求需要被滿足??

對我來說,應該是穿搭和零食吧!!

以前買了一些衣服,總會覺得想要嘗試、或展現出一些不同的樣子。但往往結果是,趕時間變得很NG,最後就在衣櫃裡再也不穿了。後來關鍵字慢慢變成「百搭」、「簡單」之類的,也發現我自己在日常中穿搭的重要性排很後面,簡單就好(剩下靠健身:P)。經過一段時間摸索,現在就固定買樣式類似的,然後…基本上完全不用搭也不會NG了。

零食的部分,我愛吃但不愛挑,吃到雷會生氣…所以就選擇了最近很紅的零食箱,由商家把關、量少,我負責吃就好。省去了比價、比CP值、比評價,然後還要不定期更新資訊……對我來說真的太麻煩了!

我穿搭的不可妥協之處是不NG,零食的部分是難吃又吃不完,然後至少要還算便宜的價錢。先決定那些事不想花時間選擇,然後決定不可妥協之處,在來就可以決定解決方案了!!

期待的生活型態是什麼??

「這個很好」的框架裡,回應的是內心期待的生活樣貌,透過某項東西可以實現新的生活型態和體驗。因此重要的是,心理憧憬的樣子,可以透過什麼東西來營造和達成。

如果「…」就好了?

想到了我前幾天買的反摺傘。
前陣子一直下雨,帶著濕濕的折傘上捷運超級不方便,不能用腿夾著只能手拿,於是萌生了一個念頭「如果傘外面是乾的就好了」,就順手把用了十年的傘拿去舊換新了!!

還有各種外掛程式,前陣子跑SPSS覺得煩,「如果有外掛就好了」,於是順著網路上的教學文章找到PROCESS,方便多了呢!!

把如果「…」轉成關鍵字去找,其實滿容易找到答案的。因為同樣的需求通常不只有自己想到,透過搜尋就會發現世界的另一端,也有人提出同樣的想法,也有人提出很棒的解答!!

想投入、追求的事 又是什麼呢?

在「這個很好」的框架中,牽涉到較為深入的認同和互動。從商品來看,在談如何讓消費者參與和投入。但從個人來看,自己想要投入到什麼地方?想要經營哪個部分?

有哪些事情「投入」就是「回饋」呢?

在正向心理學的研究裡,正向情緒和正向心理特質都在討論這個部分,如何形成一個追求幸福感的循環。可以投入一些讓自己感到幸福的事,讓幸福感增強這個行為的循環,讓自己可以自發地去追求對自己有意義、幸福的事。

對我來說,投入心力去整理、反芻想法和研究是其中的一個方式,然後寫些東西在這裡,練彈唱也是。「投入」的本身就是「回饋」,所以不會需要回饋。

這部分可以透過自我探索和規劃去經營,有機會再分享一些文獻和書。

 

最後~心力有放在值得的地方嗎?

仔細觀察,會發現許多時候,我們會仔細地比較不太重要的東西,然後將重要的事情委託給別人決定。或是用金錢去衡量興趣、意義,又用意義來衡量其他的瑣事。最後落得…貶低了自己的興趣,覺得自己生活沒意義。

這本書聊的是雖然是行銷、如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,但自己身為生活的經營者、生涯的建造者,更是自己的照顧者,「這個就好」、「這個很好」和「只有這個」的分類也是一個實用的思考方向。

 

You may also lik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