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各種調適力 在家工作-各種角色的重新安排

在家工作-各種角色的重新安排

by Rong

前幾天在買便當的路上,聽到某戶人家裡一位媽媽的崩潰「我在上班,你就不能體諒我一下嗎?」。

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,加速了工作型態的轉型,在家工作(Work from Home, WFH)成為常態。不論個人或職場,本來很多待克服的許多困難,瞬間只能被逼著調適。個人方面,例如生活節奏、職場關係、家人的互動;對工作場域來說,開會、資訊安全、上下班打卡(加班費怎麼算)等困難,也是個大挑戰。

這篇會從生涯角色的角度,分享一下最近大量閱讀相關主題的…心得(?)

  • 各種角色攪在一起–「角色」界線突破
  • 工作場域轉換–用「職業分析」來清點任務內容
  • 「人際」界線改變–與職場、家人…的互動
  • 「覺察」變化,清點需求和資源,然後因應

各種角色攪在一起–「角色」的界線突破

在談生涯的過程中,有個專有名詞叫做「生涯角色」。講的是一個人在人生裡面,不同場域、不同階段會需要扮演的面貌。例如一個人同時是某人的子女、父母、伴侶,在職場上是另一群人的主管、員工,又同時是在職班學生之類的,如果同時又創業,那就變成某負責人了。

以往,不同角色會有不同的時間空間的距離。一般常見的就分家庭和工作,頂多~家庭再細分現在的家、原生家庭,工作分成不同事業場所之類的。

現在~~!!!
一家人一起居家上班上課,無法再依賴外在時間和空間,來區隔不同角色。

於是,接下來可以分成「人際」「任務」兩個面向來看角色的變化。
「人際」講的是在場域中,與場域裡其他人的互動方式。「任務」則是身為這個角色,要做的事情,例如工作應該達到的績效,或是身為父母的照顧工作之類的。

工作場域轉換–用「職業分析」來清點工作內容

不同生涯角色有不同的任務內容,身為親密關係中的伴侶或某企業的員工,需要做的事情就不會一樣。

幾個清點的步驟(就是解構再重構的意思啦!!)

  • 清點自己有哪些「角色」
  • 分析每一個「角色」的內涵和任務
  • 把各種任務放進「在家」的生活中

所以首先,我們先清點自己有哪些「角色」?
有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是,清點過去一週(或一個月)裡,自己接觸的各種場域和擔任的角色有哪一些。例如工作中擔任的職位,家庭裡的位子,朋友中的互動方式等等。

接著可以借用就業服務和人力資源裡「職業分析(job analysis)」的概念,是指針對一個職業做調查,分析一個工作的所需要的知識、技能、能力和工作者需要的性格等等。

在這裡,可以借用職業分析的觀點來觀察自己身上某個「角色」,是如何運作的,幾個面向~
1.這個「角色」存在的原因是什麼?
2.這個「角色」做了哪些事?包含身體上和心理上?
3.這個「角色」什麼時候做這些事?
4.這個「角色」在什麼場域中做這些事?
5.什麼條件下執行這個「角色」?(工具、外在條件之類的)

(…好難想例子,畢竟工作太多樣化了…)
粗略舉像是心理師的工作好了~
1.全職心理師的存在原因是為了維護和促進某個目標群體的心理健康,所以會做個別或團體的輔導和諮商,或是其他方式的心理衛生推廣。
2.所以為了執行輔導或心理諮商,就需要去維護、規劃諮商的架構,也就是行政。心理上的工作則是去協助當事人處理他們帶來的議題。
3.行政方面大多佔用的是上班時間,還有會議之類的。輔導和諮商則是服務的目標族群有需求的時候需要執行,或是固定約定好的時間(這部分比較看場域,不同地方的心理師會有差別)。
4.場域就…辦公室處理文書,晤談室、團體室就諮商輔導。有的還要跑點、看演講場地之類的。
5.能夠進行談話、互動,安全保密的條件下。文書部分則是看需要那些硬體,電腦、視訊設備之類的。

把各種任務放進「在家」的生活中
在家工作主要會變動的是第3.4.5的時間、地點、如何執行,去達到1和2的目標。
以我自己來說,之前工作就是用單位的電腦,其他事情就用自己的電腦。但轉成WFH之後,很多地方需要調整,例如硬碟的整理、資料夾的排序等等,需要重新清點任務來決定如何安排資料的結構。

除了工作的角色,還有家人、伴侶的角色。
記得「照顧自己」這個角色也很重要,大家往往列一列,這個就被犧牲掉了。

於是,下一個問題就是,如何確保各個任務可以被執行?
就牽涉到,生活與工作、工作與家人、自己與生活……的關係了。
(是說~最難搞的,就是每個都在變…單一個主題都可以處理…通通一起來就複雜了…)

關係界線改變—與工作、家人…的互動

當外在距離消失了,那麼關係的界線只好…好好溝通了。

在家工作把幾個場域塞在一起了,包含工作、家人,又因為防疫的關係,把生活也塞進來了(娛樂、朋友…)。

1.工作與生活
這部分有很多人都分享「儀式感」,讓自己準備好進入不同的狀態。
但這很仰賴對自己經驗的覺察,需要知道在工作時,會如何讓自己準備好上工,例如像是吃特定的早餐、整理服裝儀容之類的。通勤也可能是個「儀式」,不過這真的就得換一下了XD

2.工作與家人
可以各自清點自己的需求,具體描述需要多大空間、時間,一起發想彼此可以怎麼配合。
全家一起WFH是個蠻大的變化,很容易產生互相干擾的狀況。而全家一起WFH的情況更是一把雙面刃,如果本來在互動裡可以溝通和尊重,那調整界線、維護家人間關係就不難。
但如果,互動上本來就很多衝突、操弄、控制….,本來就很依賴外在環境的界線,就更難調整。如果有困難,找專家協助也是可以考慮的選項,畢竟本來有現實距離都無法調整了…

3.自己與角色們
其實把整個生活所有面向通通塞進「在家」的空間裡,就把所有不同面向的自己通通混在一起了。
於是「管理生活」的這個自己,變得更加重要。像是在學校就依靠鐘聲判斷上下課時間,又或是通勤的生活中上下班的打卡,都是管理時間和生活的方式。只是當環境不再有規範,自己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,就需要心力去關注和思考了。
提升一些時間管理、自我探索的能力,讓自己可以好好管理自己,也越來越重要了。(例如穩定更新網站之類的…唉…)

「覺察」變化,清點需求和資源,然後因應

這個主題很大,個人工作型態改變、休閒方式改變、與人互動的方式也改變。每一項都是很重要、需要調適的議題。
面對變化,「覺察」很重要。覺察每個部份的變化,才能知道目標在哪,也才能知道需求、清點資源,然後知道努力的方向。

「沒有目標的箭,往什麼方向射,都射不中」

by <人生設計實驗室> 彭彥翰

Photo by Gabriel Beaudry on StockSnap


最後~~
推薦《在家工作》,這本好看~

這本是御姊愛的書,講的是在家工作、創業的一些經驗。

內容包含兩個面向,自由工作+在家工作。最後面還有一些個人品牌經營的內容,例如創業的成本規劃、管理小團隊、建網站(誒!?)之類的。
(有點work at home的概念)

不論是在家工作、創業、個人品牌經營等,也都沒有標準答案。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,御姊愛在書裡真誠地分享自己的做法,提供一種經驗,而非解答或指導。

我們可以透過閱讀她的經驗去思考和覺察自己的需求,進一步規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模式。

You may also lik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