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正向心理學 培養成長型心態,從鼓勵到精熟取向

培養成長型心態,從鼓勵到精熟取向

by Rong

「Mindset」中文翻譯書名為心態致勝,是Carol S. Dweck統整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後的著作,她認為培養成長型心態可以促使個人成長並發揮潛能。

一開始我在想…這到底和精熟取向差在哪裡,但後來發現精熟取向也是她在1978年提出的。也就是說,這兩者很有可能有一個發展的關連性,讓我對這本書很好奇。

心態致勝:全新成功心理學

成長型心態認為自己的能力、特質可以改變,並聚焦在努力和練習(當然也會找對的方法)。而固定型心態則是以外在里程碑定義自己,認為人的特質大致上不可改變。

人的特質到底可不可以改變?心態對成就有多大的影響?
這牽涉到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的爭論,所以正確地回答是後天可以改變,但天生的影響也不小,所以才說「世界上最可怕的,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」。

反正~人自己能掌握的就是後天的因素嘛,點滿就對了!!

鼓勵與讚美

在阿德勒取向中,主張多些鼓勵、減少讚美。差在哪裡呢?鼓勵強調努力,讚美則是注重成果。態度上,鼓勵是平等的,尊重對方身而為人的存在,讚美則是有尊卑的差異,認為對方達到你心中的標準了。

像是前陣子的心理師考試,有一些朋友就會說「你那麼聰明,一定會考上的!」、「(考上後)你果然很聰明、運氣很好」,就是聚焦在外在標準的讚美,把個人的特質與外在比較標準串在一起了。鼓勵的例子則像是「用心在準備」、「有努力有差」…,鼓勵和讚美的差別就是要聚焦在「有努力會有差」!!

只是,為什麼要強調努力呢??

因為當人知道、相信自己可以透過自己做些什麼來促成身邊環境的改變,就能培養自我控制感,進而形成源於內在的自尊和自我價值。(就是接下來要講的概念了)

精熟取向與習得無助

Carol S. Dweck在1978年針對兒童在失敗之後的學習心態做研究,以及在1980年再次對兒童在成功之後的學習心態做研究,發現精熟取向和習得無助取向的兩種分類有一些差異(這也是她的研究被戰的地方…兩極化的分類)。

習得無助取向:
認為失敗是因為缺乏能力,並且在失敗後聚焦在究責,更會因此認為自己下次也會失敗。因此習得無助取向的孩子,在失敗之後會表現更差。
習得無助取向的孩子也會低估成功的次數(研究寫的),並且不會以成功經驗來衡量自己的能力,對於未來的預期也較差。白話文就是,成功經驗都是外在歸因,對失敗的部分自責。

精熟取向:
對成功和失敗都不太歸因(後續研究發現,他們對成就的歸因方式影響也不太大),對於失敗經驗會聚焦在自我監控和自我引導,並認為失敗是可以克服的。

這邊要小心唷~很多人(包括研究者)被誤導,認為兩者是相對的。就猜精熟取向對未來是「正面預期」,但其實不一定(很多研究發現不一定)!!對成就的預期其實也是固定型心態的一種,接下來繼續聊這個,繼續看下去~

偽成長型心態

首先,成長型心態不是什麼?
這部分在Mindset中文翻譯版的p.304,非常建議看一下!!這邊先簡單摘要三個標題

  • 好素質≠成長型心態
  • 成長型心態不只有努力
  • 不是有成長型心態就可以做任何事

成長型心態聚焦在努力精進的過程,所以不是個素質。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素質,所以不用進步了,這才不是成長型心態呢(好像是另一種齁)!「努力」也不等於「用力」,還需要找方法、找資源,用力在錯的方法上只會繼續錯下去。

而成長型、固定型也不是二分的,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成長型心態,也會有固定型心態,甚至在不同面向也會有不同的表現。

最後來一點反面的聲音

關於習得無助和精熟取向,後續的研究慢慢發現,兩者並不完全是相對的。有些研究甚至發現某些會精進、修正自己努力方向的人,也會對未來有負面預期。於是,重新回去看精熟取向的研究,持續努力在修正、精進過程更顯得重要,過程中自我鼓勵則可以讓自己更投入、更樂於過程中。

關於成長型心態,有一些研究發現無法複製,還順便嗆一句如果心理學家都無法複製,還指望可以讓老師在教學現場做出來嗎?(好有道理喔)不過也有很多研究是有做出成果的拉!
所以~~培養成長型心態並不是人生的唯一解,它是許多重要因素的”之一”。

所以成長型心態是什麼?

有趣的就是這裡了~~整本書好像沒有操作定義(還是我眼殘?),而是透過很多描述去形容兩者的差異,然後澄清如何聚焦在投入學習的過程,並且持續精進、培養能力。我猜…這就是定義了吧!

鼓勵自己持續精進,包括找到對的方式、足夠的資源,並投入心力。相信透過學習可以增進能力,也喜歡自己的學習和成長。

↑大概是這樣的概念吧!

對了~「Mindset」書裡沒有講鼓勵、精熟取向、習得無助這些概念,只是這些概念在層次上有關連,我就加進來了,而且我覺得這樣去理解比較好實踐。

Image by Photo Mix from Pixabay

You may also like